当前位置:主页 > 教师招聘 > 深圳教师招聘 >
感知觉——拓展篇1
发布时间:2025-07-29

单项选择题

106.无论使用何种乐器演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们都很容易辨识出其旋律。这体现的是知觉的()。

A.理解性B.恒常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107.下列选项中,将明暗和阴影作为重要线索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D.颜色知觉

108.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

A.内受感觉B.本受感觉

C.外受感觉D.运动感觉

109.下列现象与视觉的适应现象有关的是()。

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

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知觉到红旗总是红色

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

D.夜晚开车与对面车辆会车时不宜开远光灯

110.通常,与老年人聊天时,需要提高说话声音。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听觉( )。

A.绝对感受性高B.绝对感觉阈限高

C.差别感受性高D.差别感觉阈限高

111.在教材编排中,对于题目、标题、重要定律等,常用粗体字标出,以期引起学生感知。这符合感知规律中的( )要求。

A.强度律B.组合律

C.活动律D.差异律

112.初中生在面对几何图形时,常常难以觉察较为隐蔽的辅助线。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知觉的()发展不完善。

A.整体性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选择性

113.联觉指的是一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发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根据以上定义,下面不属于联觉的是( )。

A.秀色可餐B.触景生情

C.望梅止渴 D.望文生义

114.以下现象中,表明感受性可通过练习而提高的是()。

A.从亮处到暗处,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

B.吃糖之后再吃橘子,觉得橘子酸

C.卖糖果的售货员用手抓糖,重量较准确

D.洗热水澡时开始觉得水热,稍后觉得不那么热了

115.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人们常常觉得远山就在近处,而“望山跑死马”,山看上去很近,但实际上很远。这种现象源于()。

A.线条透视B.相对高度

C.纹理梯度D.空气透视

116.语文课上,教师在范读课文时,配上一曲轻音乐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教师这一做法反映了感觉()的规律。

A.适应B.对比

C.相互影响D,错觉

单项选择题

106.【答案】D。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题干中,无论使用何种乐器演奏乐曲,人们都可以辨识出其旋律。这是因为歌曲的乐谱没有改变,人们是将其作为整体来感知的,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故正确答案为D。

107.【答案】C。本题考查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对物体的凹凸、远近的知觉。深度知觉的物理线索包括以下方面:物体的遮挡(重叠),在前面的近,被遮挡物远;光亮和阴影的分布(明暗分析),近处物体显得亮,远处物体显得暗;空气透视,近处物体轮廓清晰、细节分明,远处物体不清晰;线条透视,即对象在空间上的几何投影,大小相同的物体,近者视角大,远者视角小,因此向远方伸展的两条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故正确答案为C。

108.【答案】A。本题考查对各类感觉的理解。人在饥饿时、渴时、头痛时或者某一内脏器官不舒服时,身体内部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对人来说都是客观刺激,而人对这些物理、化学变化所产生的饿、渴、头痛,或者某一脏器不舒服,则都是主观的感觉。这些叫作内受感觉。故正确答案为A。

109.【答案】D。本题考查感觉适应。视觉适应是感觉适应的一种,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明适应是指视觉从暗到明的适应过程。由暗处到亮处时,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到几分钟之后逐渐看清。选项中,夜晚开车时,司机长时间处于较暗的环境中,若会车时开远光灯,处于强光之下的司机会因感到刺眼而看不清外界事物,易引发交通事故。这一现象与视觉适应中的明适应有关。D项正确。“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是浦肯野现象,即随着亮度的降低,人眼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因此,在光亮环境下红色和橙色看起来较亮,而在暗环境下则蓝色看起来较亮。A 项错误。“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知觉到红旗总是红色”属于知觉的恒常性。B 项错误。“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是一种闪光融合现象,即当断续的闪光刺激达到一定频率时,看到的不再是断续的闪光,而是融合在一起的不闪动的光的现象。C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110.【答案】B。本题考查感觉的一般规律。绝对感觉阈限也叫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题干中,“与老年人聊天时,需要提高说话声音”,说明刚刚能引起老年人听觉的最小刺激量大,即绝对感觉阈限高。故正确答案为B。

111.【答案】D。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差异律是指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的规律。题干中,“对于题目、标题、重要定律等,常用粗体字标出”是为了与背景形成较大差别,引起学生感知,符合差异律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D。

112.【答案】A。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作为整体进行反映的特征。中学生因为知识和生活经验方面的限制,在进行整体感知时,时常受刺激物刺激的强弱影响,忽视弱刺激部分,过分突出强刺激部分,而做出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反映,这是常见的现象。例如,在几何课教学中,一些学生面对几何图形难以觉察到较为隐蔽的辅助线,这除了思路方面的原因,还与学生在知觉过程中容易忽视弱刺激有关。故正确答案为A。

113.【答案】D。本题考查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含义,而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D项不符合联觉的定义。A、B、C三项均是由视觉引起了另外的感觉,属于联觉。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14.【答案】C。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可通过练习而提高。选项中,售货员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可以对重量有较准确的感知,即通过长时间练习提高了对重量的感觉能力。故正确答案为C。

115.【答案】D。本题考查距离知觉。空气透视是指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过滤和光线的散射等作用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使远处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人据此可以推知物体的距离。但空气的清晰度会影响人的距离知觉。例如,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空气清晰度高时,人会把远处的物体知觉为近些;而当薄雾笼罩,近处的物体轮廓模糊时,人则会把物体知觉为远些。题干中,“望山跑死马”,山看上去很近,但实际上很远,这种现象源于空气透视。故正确答案为D。

116.【答案】C。本题考查感觉的相互影响。感觉的相互影响是指任何一种感受器的感受性,都会因同时或继时发生作用的其他感受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题干中,语文老师范读课文时配上一曲轻音乐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属于感觉的相互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

深圳大唐明升教育集团|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深圳教育|深圳教师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