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 )的过程。
A.升高B.降低
C.保持不变D.可能升高,可能降低
118.词句中的某些笔误及顺序颠倒往往不易被察觉,这是因为()。
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D.知觉的选择性
119.上美术课时,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画,一幅是一个小圆被周围十个大圆包围,另一幅是小圆被十个稍大的圆包围。王老师问:“中心的圆一样大吗?”同学们异口同声:“不一样,前者小,后者大。”这是由()引起的心理现象。
A.感觉适应B.感觉后效
C.感觉对比 D.感觉互补
120.熟悉英文词汇的人,读到“WOR”时,会预期之后出现“D”“K”“M”“N”等字母。这体现了知觉的()。
A.恒常性B.选择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121.为安全大计,登山运动员的登山服饰在颜色设计方面主要需考虑知觉的( )。
A.整体性B.选择性
C.理解性D.恒常性
122.教师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告知章与章、节与节之间,重要的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要留出一定的空行,这样做可以在距离上显出差异,以便日后查阅时一目了然。这体现的感知觉规律是()。
A.差异律B.组合律
C.活动律D.强度律
123.对事物颜色、大小、声调等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属于()。
A.感觉 B.知觉
C.直觉D.认知
124.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
A.前后B.上下
C.左右D.中间
125.冗长的描述、平铺直叙、单调的语言往往容易引起人的瞌睡,心理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 D.感觉阈限
126.幼儿认为“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以后的时间”,其知觉时间的线索是()。
A.季节的变化 B.日历的变化
C.生活作息制度 D.太阳的变化
117.【答案】A。本题考查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提高。题干中,对寂静的适应属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故正确答案为A。
118.【答案】B。本题考查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知觉对象理解的过程中,经验是最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原有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正是由于有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所以往往不易察觉词句中的某些笔误及顺序颠倒。故正确答案为B。
119.【答案】C。本题考查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题干中,周围的圆越大,显得中间的小圆越小,体现了感觉对比现象。故正确答案为C。
120.【答案】D。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一定的意义。题干中,在读到“WOR”时,熟悉英语的人会预期之后出现“D”“K”“M”“N”等字母,体现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而对英语一无所知的人就不会产生这种预期。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故正确答案为D。
121.【答案】B。本题考查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登山运动员在登山发生危险时,其身上色彩艳丽的服装能够优先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从而被及时救助。因此,登山服饰在颜色设计方面主要需考虑知觉的选择性。故正确答案为B。
122.【答案】B。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组合律是指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规律。例如,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要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要流畅,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
123.【答案】A。本题考查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仅仅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大小、气味、声音等)的认识。故正确答案为A。
124.【答案】C。本题考查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对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所以,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左右。故正确答案为C。
125.【答案】A。本题考查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同一个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引起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题干中,“冗长的描述、平铺直叙、单调的语言往往容易引起人的瞌睡”体现了长时间处于单调的语言环境中会使人产生感觉适应现象。故正确答案为A。
126.【答案】C。本题考查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幼儿感知时间常常是无意识、不自觉的。幼儿最早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物钟”。例如,幼儿感到饥饿时会自己醒来或哭喊,这就是对进食时间的条件反射。逐渐长大以后,幼儿开始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的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太阳落山了,天快黑了”“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感知时间。题干中,幼儿认为“下午就是午睡起来以后的时间”,说明其知觉时间的线索是自己的生活作息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