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师招聘 > 深圳教师招聘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篇12
发布时间:2025-09-11

111.消退是一种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11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

113.暖暖喜欢玩魔方。老师说如果暖暖可以按时完成作业,就允许暖暖在下课时间玩。这说明老师运用了负强化的办法。()

114.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对立的过程。()

115.桑代克认为,对学习的理解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它所对应的学习律为准备律。( )

116.“上行下效”“耳濡目染”,这是班杜拉所强调的观察学习的具体体现。()

117.“防患于未然”属于逃避条件作用。()

118.“谈梅生津”是用具体事物作为刺激,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活动。()

119.负强化的目的是降低目标行为的出现概率。()

120.当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后,老师给予表扬和鼓励,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练习律。()

121.斯金纳认为,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属于操作性行为。( )

122.写完作业再玩游戏,是很多家长对普雷马克原则的生动践行。()

123.小明看到别的同学努力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因此在心里告诉自己也要好好学习。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124.“只要学习好,就不用打扫卫生”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负强化。()

125.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区分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教师需要对刺激进行泛化,使学生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

126.奖励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因而奖励越多越好。()

127.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

111.【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消退的含义。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故表述错误。

112.【答案】错误。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故表述错误。

113.【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如果暖暖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就允许她在下课时间玩魔方,是给予了一个愉快刺激。因此,老师运用的是正强化,而不是负强化。故表述错误。

114.【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故表述错误。

115.【答案】正确。本题考查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在实验中观察到,为了保证学习的产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假若等猫吃饱了再放进迷箱,猫很可能只会睡觉,而不会表现出任何想逃出迷箱的行为。这样,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这就是桑代克的准备律。准备律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故表述正确。

116.【答案】正确。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简单地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题干中,“上行下效”是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做;“耳濡目染”是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这两者都强调了观察的作用。故表述正确。

117.【答案】错误。本题考查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中厌恶刺激已经出现,回避条件作用中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信号出现,但厌恶刺激本身尚未出现。“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即厌恶刺激尚未出现就加以预防,属于回避条件作用,不属于逃避条件作用。故表述错误。

118.【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涉及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指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符号为信号刺激。题干中,“谈梅生津”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谈论梅子而产生的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故表述错误。

119.【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负强化的目的是增加目标行为出现的概率,而非降低。故表述错误。

120.【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是指对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而效果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题干中,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效果律。故表述错误。

121.【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题干中,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是由铃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属于应答性行为而非操作性行为。故表述错误。

122.【答案】正确。本题考查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这一原理最早由普雷马克提出。题干中,用玩游戏这个学生喜爱的活动来强化学生不喜爱的写作业活动,这是践行了普雷马克原理。故表述正确。

123.【答案】错误。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自我强化是指观察者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从而对榜样示范和行为发挥自我调整的作用。而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小明看到别的同学努力学习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自己也受到强化,属于替代性强化。故表述错误。

124.【答案】正确。本题考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通过撤销“打扫卫生”这一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好好学习”行为出现的概率,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负强化。故表述正确。

125.【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题干中,教师应该对刺激进行分化,才能使学生区分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并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故表述错误。

126.【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强化的应用。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当学生已经自行从事某种活动时,教师应谨慎考虑奖励是否必要,避免给予不必要的奖励。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故表述错误。

127.【答案】正确。本题考查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故表述正确。

 

深圳大唐明升教育集团|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深圳教育|深圳教师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