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2 热度:
判断题
175.司机见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就会慢行,这种现象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应。( )
17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177.孩子不认真完成作业,家长就不许其出去玩,是一种负强化。( )
178.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产生的学习称为社会学习。( )
179.桑代克认为,准备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 )
180.消退的原则表明,一旦消除了对过去所学行为的强化,这个行为就会逐渐消失。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时地强化学生行为。()
181.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直接强化。()
182.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这是斯金纳效果律的观点。( )
183.广告商通常会请美女或知名艺人为产品代言,从而使大众更喜爱他们的产品。这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
184.无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这种改变可能是概率增加,也可能是概率降低。()
185.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的是变比强化。()
186.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187.班杜拉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判断题
175.【答案】错误。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涉及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指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言符号为信号刺激。题干中,司机见到“减速慢行”的标志,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故表述错误。
176.【答案】错误。本题考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华生认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一反应联结,形成新行为的过程;金布尔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故表述错误。
177.【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负惩罚是指有机体出现一个不适宜行为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即不给予原有的奖励,以减少有机体不适宜行为出现的概率。题干中,不许出去玩是撤销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孩子不认真完成作业行为出现的概率,属于负惩罚。故表述错误。
178.【答案】正确。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也称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发生的学习。故表述正确。
179.【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学习定律。其中,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桑代克讲的准备不是指学习前的知识准备或成熟方面的准备,而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属于动机范畴。故表述错误。
180.【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消退的原则表明,一旦消除了对过去所学行为的强化,这个行为就会逐渐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时地强化学生的行为。因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比较复杂的世界里,对于大多数在学校中学到的技能和行为,在自然世界里充满了强化。并且,这种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如果以后重新强化该行为,则该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当某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强化时,维持也会发生。故表述错误。
181.【答案】错误。本题考查班杜拉对强化的分类。班杜拉认为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其中,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警示教育”是通过别人的事例来教育和告诫当前的听众,属于替代性强化。故表述错误。
182.【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效果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所以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奖励而进行的。故表述错误。
183.【答案】正确。本题考查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性刺激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形成了条件刺激,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题干中,请美女或知名艺人做代言人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将原本中性的商品与人们喜欢的美女或知名艺人相匹配,中性的商品也会受到人们的喜爱。故表述正确。
184.【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是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因此,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故表述错误。
185.【答案】正确。本题考查强化程序。强化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间隔强化程序。而间隔强化又分为两类: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强化和变时强化;比率式又分为定比强化和变比强化。就强化效果而言,连续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强化比起连续强化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在间隔强化的定时强化中,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在时间差中会出现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定比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强化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故表述正确。
186.【答案】正确。本题考查程序教学。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在现代,程序教学又发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根据程序教学的原理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的一种手段。故表述正确。
187.【答案】错误。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班杜拉主张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交互决定论和观察学习。故表述错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拓展篇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拓展篇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拓展篇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拓展篇1...